马致远故居必去的地方(参观马致远故居后感)

  • 小编
    2025-09-06 23:27:26
  • 加入收藏
  • 游玩

本文信息一览:

  • 1、马致远的纪念场所
  • 2、京西古道—马致远故居
  • 3、重走京西古道 ------马蹄窝与峰口庵、马致远故居2022-01-
  • 4、马致远故居介绍

马致远的纪念场所

小桥流水人家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

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一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很多优秀的剧本。而且很多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剧目,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即《汉明妃》或《昭君出塞》)等,也是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元代众多戏剧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多见于专门介绍元代戏剧家及作品的书籍《录鬼簿》、《青楼集》中。惟一有线索的只有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韭园村的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写的就是西落坡村。 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寺院内西南方向。朱红色的大门两侧,黑色的高高门柱上由中国楹联学会理事,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朱惠民撰联并书写的对联: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十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小桥流水人家。对联把马致远的代表作巧妙地融入,七百年前的风景仿佛依然在目,七百年的时光恍若一瞬,呼啦啦翻开的历史画页中,新时代祖国日新月日的大好河山静然呈现眼前,怀想与沉思中,马致远向我们静静走来。

京西古道—马致远故居

前年,我们有机会去探访了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的京西古道旁边的马致远故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想必这首《天净沙•秋思》的古诗大家都耳熟能详。

马致远故居位于北京西郊的京西古道旁边的东落坡村。

整个村子道路已经硬化了,房舍都非常整齐而漂亮。道路旁边鲜花盛开,美不胜收。

马致远故居就在村子的里面,此处非常古朴幽静。

马致远故居前面有一座古老的小石桥,下面水流潺潺。因为不是 旅游 季节,故居的大门并没有开放。

白色的影壁前面是马致远的雕像。后面是它故居的大门。

故居四周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旁边有一个大大的石磨还有石碾子。

马致远故居是一个整齐标准的四合院,坐西朝东。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因大门紧闭,我们无法看到里面。

院子外面是整齐的石墙,地上也铺着大小不一的石板。小院旁边有像小时候看到的一般的庄户人家一样,树木旁边砌有非常平整的青石板,可以供人平时纳坐乘凉。

听我家先生说,他前几年来这里的时候,这里还是普通的土路和民房。没想到几年过后,这里变化这么大。

道路基本上全部硬化,普通的民房也差不多都变成了楼房。家家户户门前种满了绿植和鲜花,造型不一,非常漂亮。

这里盛产“京白梨”,我们去的时候,京白梨正好成熟,我们买了一些品尝,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重走京西古道 ------马蹄窝与峰口庵、马致远故居2022-01-

重走京西古道

     ------马蹄窝与峰口庵、马致远故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描写无数天涯过客的愁思,意境萧瑟悲凉,叫人肝肠寸断啊!

而今,故居仍在,不见悲凉。

京西古道 并不是一条道,而是如一张大网横纵北京门头沟全境,道路多而且长。有言之“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人们主要以贩卖石炭维生。这些古道主要有商运道、军用道、香道,它们互通有无。其中商用道的历史遗迹最多,过了几百年历史,虽然有的地方已经是断壁残垣,但是古韵依旧

峰口庵山垭口处建的关城,至今犹存。 关城 西侧为一块平地,为峰口庵庙堂遗址和马王庙遗址。马王是主官大牲畜的神灵,而大牲畜是山区的主要运输工具,故而京西山区多出建有马王庙。这里现存石碑4快,一是清朝乾隆42年(77)“永远免夫交界碑”。峰口庵关城原来是古道之上收税的卡子,为了保证京城的煤炭供应,官府特规定,免征煤炭运输税,而立此碑。二是道光14年“重修峰口庵东西山路碑记”,据碑上所记,当时修路捐银者是官员,舍地者是百姓,可谓是官民共建。另外两块碑是清道光甲午年(1834)的“峰口庵碑”和咸丰2年(1852)的“续立峰口庵道德行善碑”。

从峰口庵西行约200米,在一处山脚拐弯处,有一段削山开出来的路段,长约20米,宽1.5-2米,全部是一体的沉积细砂岩,石质坚硬而细腻,呈绛红色。在路面上散布有清晰的蹄窝上百个,左右交替,大致分为两行。蹄窝直径近20厘米,深者厘米,浅的也有10厘米。山青石红坑褐,蹄窝云绕龙舞,可谓千古奇观。据碑文上记载,这条古道上“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经过千百年来驮煤牲畜铁蹄的践踏,才形成了如此壮丽的景观。

站在古道上,望一望古都的繁华,感受一下脚下的沧桑磨砺,对着群山上大喊一声:

日子就在今天........

马致远故居介绍

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王平古道”的韭园村,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元代古民居,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介绍

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故居门前有小桥流水,门前的影背墙上现在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介绍。绕过影壁跨过一间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在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堆放。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细细地观察,发现故居门前的景物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很相似。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而且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都是大都人。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元代的很多剧本,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 (1250—24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北京)人。他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马致远隐居的山林在何处,并没有详细记载。但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发现有马致远故居,老屋世代相传,也可以看出,韭园村人民对马致远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另外,在马致远的其它曲中也可证明这里为他的故居。如《元曲三百首》中的马致远《清江引·野兴》有:“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这西村应该就是西落坡村,是对东落坡村而言,东落坡为东村,东西两村相连。马致远故居已被有关文物部门确定,因而在故居门口立有说明,现该村正准备复修马致远故居。

© 版权声明
评论 抢沙发
加载中~
每日一言
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 I'm afraid their surrender